关于积极参与2025年“乡村振兴豫善同行”
暨“久久公益节”网络募捐活动的倡议书
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朋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金风时节,爱心涌动。在这充满希望与收获的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第十个“中华慈善日”和备受瞩目的“久久公益节”。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人人可慈善、行行能慈善”的文明风尚日益浓厚,为古都洛阳增添了温暖亮色。特别是在历年“久久公益节”活动中,全市人民热情参与,涓涓细流汇聚成海,为我市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宝贵的慈善力量。
今年,我们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深度融入“乡村振兴豫善同行”行动,并将于“久久公益节”期间,依托便捷高效的网络募捐平台,发起专项网络募捐活动。此次活动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旨在凝聚全社会爱心,为我市乡村发展振兴贡献慈善力量。在此,洛阳市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向全市各界发出热忱倡议:
一、响应时代召唤,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庆祝“中华慈善日”,参与慈善募捐活动,正是对这一美德的深情呼应。我们要深刻认识慈善在服务国家大局、增进民生福祉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响应号召,踊跃参与到“乡村振兴豫善同行”暨“久久公益节”网络募捐中来,让河洛大地爱心奔涌,让千年古都善行如潮,共同描绘洛阳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二、聚焦乡村所需,共绘和美家园幸福图景。
本次募捐活动紧扣我市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精心谋划了一系列慈善项目:共建美丽家园: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和公共服务完善,支持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让乡村留住乡愁、焕发新颜。守护未来希望:关注乡村青少年成长,助力教育事业发展,为困境学子点亮求学之路,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筑牢健康防线:帮扶乡村困难群众解决看病就医难题,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守护乡亲们的健康福祉。点亮自强之路: 赋能残疾人群体,支持其康复、教育和就业,助力他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活出精彩人生。纾解急难愁盼:为遭遇重大疾病、突发意外的困难家庭提供及时有效的慈善救助,传递社会温暖,兜牢民生底线。
您的每一份善心,都将精准滴灌,转化为改善乡村面貌、提升乡民幸福感的切实成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凝聚企业力量,彰显富而有责担当情怀。洛阳作为千年帝都、工业重镇和创新高地,驻洛央企、省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众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始终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中流砥柱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在此,我们诚挚呼吁全市各行业、各领域的爱心企业和企业家们,积极响应号召,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将企业发展融入洛阳乡村振兴大局,慷慨解囊,奉献爱心,为“老家”的父老乡亲送去关爱与支持。工作专班将联合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在本次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爱心企业、企业家及行业爱心典范。
四、党员模范带头,引领全民慈善蔚然成风。
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们号召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走在前、作表率,带头参与网络募捐,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传递党的关怀与温暖。同时,热切期盼全体市民朋友、在外乡贤及关心洛阳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积极伸出援手,无论是慷慨捐助还是转发助力,都是对家乡振兴最有力的支持。让我们坚持自愿原则,汇聚全民爱心,共同营造“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社会氛围。
五、传播慈善文化,涵养河洛大地文明底蕴。
我们将联动宣传部门及各类媒体,围绕“中华慈善日”和“乡村振兴豫善同行”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周活动,深入报道慈善典型,生动讲述洛阳慈善好故事,传播向上向善正能量。推动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让慈善理念深入人心,让“文明古都、慈善河洛”的城市名片更加闪亮。
慈心无界,善行致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洛阳慈善事业使命光荣,责任在肩。洛阳市慈善联合总会郑重承诺,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定,遵循公开、透明、高效的原则,管好用好每一笔善款,确保爱心精准直达最需要的地方。
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为新起点,积极参与2025年“乡村振兴豫善同行”暨“久久公益节”网络募捐活动,携手并肩,同心筑梦,为洛阳加快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篇章贡献澎湃的慈善力量!
洛阳市慈善联合总会
2025年8月5日
来源:洛阳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网络与职工服务部转载)